中国古代具有深厚的历史传奇性,流传着太多的神秘故事,在中国古代,曾今出现了多少人类史上的瑰宝,但如今却下落不明,下面,就是这些价值连城宝藏的藏宝地点。你想做个挖宝人吗?
一,战国和氏璧
和氏璧,流传千年,奇货可居,价值连城,“完璧归 赵”更传为千古佳话!
最早记录和氏璧的是《韩非子》,春秋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名叫卞和,一天他在荆山采到一块玉璞,为了表示自己对君主的忠心,他把这块玉璞献给了楚厉王。玉璞是一种天然玉料,如果不经锯割,外表看来和普通的石块没什么区别。楚厉王找来相玉家进行鉴定,但是玉工没有识辨出来,认为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没有什么价值。于是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戏弄自己,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足,并把卞和驱逐出楚国。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玉工仍鉴定为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足,又过了几十年,武王之子文王继位。这时的卞和还想去献宝,无奈自己已是风烛残年,又被砍掉了双脚,行动很不方便,眼看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卞和便怀抱玉璞来到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不止,眼泪都流尽了,眼睛直往外滴血。楚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接来卞和问:''天下被砍足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答道:''我并不是因为被砍掉双脚而痛哭,而是因为明明是宝玉却被误认为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我是为大王哭泣,他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啊!'' 文王听后,让玉工进行打磨,果然得到一块洁白无瑕、光润晶莹的宝玉。因为是卞和所献,便取名''和氏璧''。
到了即公元前228年,赵国还是被强大的秦国吞并,赵幽王投降,献出了和氏璧。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和氏璧最终落到了秦王嬴政的手里。但从此以后,和氏璧便从历史记载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相传。有人甚至还找到了用刻玺的边角料所制作的玉块。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国玺落到了他的手中。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玉璧作为汉朝的国印,从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
但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
和氏璧的藏宝地点:
1,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
2,项羽败死的亥下(今安徽灵璧)。
3,秦始皇陵。
二,传国玉玺。
公元前206年的10月,刘邦率农民起义军打到了咸阳灞上,秦王子婴投降,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刘邦细心呵护着玉玺,并在西汉王朝建立后将它作为了新王朝的传国玉玺,并将其珍藏在长乐宫。
西汉末,王莽篡权,需要玉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当时玉玺由他的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掌管着。王政君对刘家的感情比对王家要深,就是不交出玉玺。最后王莽命弟弟、安阳侯王舜逼老太后交出玉玺,老太后感觉被侄子给骗了,哭骂着将玉玺掷到地上,玉玺被摔掉了一角。后来,虽然王莽等人用黄金将缺角给补上了,但是玉玺还是留下了瑕痕。
王莽垮台时,传国玉玺就在王莽的尸体身上,乱军抢到后将其献给了绿林起义军拥立的更始帝刘玄。刘玄后来被赤眉军打败,传国玉玺一度成为赤眉军拥立的小皇帝刘盆子的玉玺。刘盆子后来也失败了,投降建立东汉的刘秀。传国玉玺重新成为了汉朝的玉玺,从刘秀开始,一直在东汉诸帝手中流传,洛阳的东汉宫廷则负责保存传国玉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传国玉玺几经辗转到了汉献帝的手里。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给自己,建立了曹魏。传国玉玺自然顺延成为曹魏的皇权象征。曹丕画蛇添足,派人在传国玉玺的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三国一统于西晋,玉玺归晋。西晋末年,中国北方陷入了所谓的“五胡乱华”时代,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传国玉玺开始了最为剧烈的颠沛流离。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传国玉玺牢固地掌握在皇室手中,被封为国家至宝,没有出现什么传说。唐末朱温篡位后,历史进入了纷扰的五代十国时期。玉玺再次遭遇乱世,厄运迭起。朱温建立的后梁掌握玉玺没几年就被后唐给取代了。
公元937年1月11日,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带契丹军攻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着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玉玺从此下落不明。
藏宝地点:河南洛阳。
三,九鼎。
九鼎,是镇国神器,属于古代至宝!相传夏启收集珍 禽异兽、奇异之物,绘画成图,让工匠将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反映全国统一和王权集中,作为夏、商、周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多年。
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根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国都城,但《汉书》却说,九鼎沉没于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如果司马迁所说属实,九鼎应该落入秦始皇手中,何况杜牧有“始皇东游出周鼎”之说!秦始皇对九鼎十分珍爱,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极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这也 成为目前一些考古学家鼓动开掘秦陵动机所在。
藏宝地点:
1,秦始皇陵。
2,彭城泗水
四,兰亭序
《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 是书圣王羲之巅峰之作,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失传千年,让人怀念!史书记载,在唐太宗遗诏中,明确要求《兰亭序》陪葬。
换句话说,这件宝贝应在昭陵。五代温韬为了寻找兰亭序,曾经将昭陵挖掘一空,发现有钟繇和王羲之书法真迹,但是,并没有找到《兰亭序》,致使成为无头公案。
有人说,《兰亭序》还在昭陵,可能藏在更为隐秘之处,温韬形迹匆匆,并未发现真迹;有人说,《兰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酷爱字画,更何况,民间早有《兰亭序》陪葬乾陵一说。乾陵尚未被盗,一切只能成为雾花水月,相信有朝一日乾陵开启,必将真相大白,一定水落石出。
藏宝地点:
1,唐乾陵。
2,唐昭陵。
五,秦朝十二铜人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后世留下太多谜案,十二铜人就是其中之一!为何要铸十二铜人?原因已不是那么重要,十二铜人不翼而飞,让后世百思不得其解!关于十二铜人下落,有三种猜测:有人说,西楚霸王攻克咸阳, 火烧阿房宫,十二铜人一并烧毁;有人说,十二铜人毁于东汉末年,董卓铸造铜钱用掉十个,另外两个被苻坚销毁。
还有一种说法比较乐观,据史料记载,十二铜人 并未销毁,十二铜人是秦始皇最爱之物,在陵墓营造好后,随同其它珠宝一起陪葬。由于一些技术因素,秦陵挖掘暂时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铜人下落,至今无人能说清楚。
藏宝地点:秦始皇陵
六,明朝《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算得上千古奇书!据说有三千人参与 编纂,历时三年,全书两万两千卷,明成祖甚是满意,亲自作序赐名。
令人遗憾的是,自《永乐大典》问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为公案。一种说法认为,明英宗将此书殉葬于永陵,明朝有殉葬书籍传统,从明英宗酷爱大典来看,极有可能“生死相连”。
另一种说法认为,正本毁于明亡之际,文渊阁失火,正本可能毁于 一旦。由于史籍没有记载正本去向,要弄清正本到底所在,看来只能借助考古发现。
藏宝地点:
1,明永陵。
2,北京文渊阁。
七,太平天国宝藏
太平天国的失败令人叹息,太平天国巨额宝藏失踪同样令人遗憾。天京失陷,全军覆没,大批珠宝从人间蒸发。中外纷传太平天国积累的财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更多财物被藏地下。李秀成被擒后,曾国藩威逼利诱,多次追问金银所在,这也是忠王被 处死较晚之故。威武不能屈,忠王倒也忠诚,始终未曾吐露珠宝下落。
有人甚至将天王府后花园湖水放干,掘地三尺,结果一无所获。如此窖藏珠宝,甚吊世人胃 口,对于宝藏追踪,始终没个消停!
藏宝地点:南京天王府
八,石达开宝藏
话说:乱世出枭雄,太平天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混乱时期,自然也出现过不少枭雄,其中翼王石达开就是当时的枭雄。枭雄们要成就自己的事业,必不可缺的就是金钱。翼王石达开的手中也拥有大量金钱。当他率领的太平军被清军灭于大渡河前夕时,他所拥有的金银财宝,传说却并没有被清军收缴,而是被他藏在一个秘密的地方,
在石达开死后,他埋藏宝藏的消息便被人传了出来。佐证这一消息的还有这样一个传闻,说石达开当时留下了一张写有“面水靠山,宝藏其间”八字隐语的宝藏示意图,虽然这一隐语流传很广,然而,直到今日,仍无人能破解这一隐语。
近年来,有传闻说石达开的宝藏在重庆市南充县山王坪,说的有理有据,说宝藏以 “太平山”为标记。“太平山”并不是山,是石达开在藏宝后,命部下在藏宝地旁边的悬崖壁上凿出的三个大字。至今,山王坪的老百姓中间一直都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只要找到了“太平山”便能找到石达开的藏宝洞。
民国时,四川军阀刘湘对当地传闻的石达开有宝藏埋藏极为相信。刘湘认为,石达开埋宝的地点,应该就在四川省石棉县境内紫打地(即安顺场)高升店后山坡下。因为据说石达开及所部就是在此处被清军俘获的,那里地势险要,是一个藏宝的好地方。
据说在1937年,刘湘秘密调遣了1000多名工兵前往紫打地(安顺场)挖掘石达开宝藏,工兵们凿开山壁后,发现了三个以三合土封固砌着石条的洞穴门。
因为洞穴十分坚固,刘湘派遣的工兵只挖开了前两个有着鎏金铜器、金抹额、银带扣、吊刀、玉额花、袖箭筒、护手、木刻等少量残缺物件的洞穴,第三个大洞穴的开挖被蒋介石阻止了。刘湘原本想等事情平静下来后继续挖掘,可是之后不久他便被蒋介石派去抗日了,挖宝的事也就这样放弃了。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并没有组织专人挖掘石达开宝藏,不过民间倒是有不少人前往紫打地(安顺场)寻宝,可是他们囿于技术和资金的缺乏,如同戴笠一样,也一无所获。
紫打地的洞穴里是否藏有石达开宝藏呢?对此,在当地地貌还没有改变时,民国时期的研究人员曾赴现场进行过考察,考察的结果却是认为以那三个洞穴的修筑程度来看,不像是被清军围困的石达开仓促修建的。然而刘湘又从前两个洞穴中发现了一些残缺的物件,如果这些物件不是石达开埋藏的宝藏,那么它们又是谁放在里面的呢?石达开的宝藏又藏在哪儿呢?
藏宝地点:
1,重庆市南充县山王坪。
2,四川安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