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面有藏文字母,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須支持特殊字母与符号才能正確显示为藏文字母,否则可能變成乱码、问号、空格等其它符号。

《四部医典》(藏語:རྒྱུད་བཞི་,威利转写:rgyud bzhi[a])是藏医学的重要经典、奠基之作。一般认为《四部医典》为8世纪末的老宇妥·云丹贡布(གཡུ་ཐོག་རྙིང་མ་ཡོན་ཏན་མགོན་པོ་,g.yu thog rnying ma yon tan mgon po)所著,三百多年后由其十三世孙小宇妥·云丹贡布(གཡུ་ཐོག་གསར་མ་ཡོན་ཏན་མགོན་པོ་,g.yu thog gsar ma yon tan mgon po)整理、注释后开始传世。

名称[编辑]

《四部医典》在藏文中名为རྒྱུད་བཞི་(rgyud bzhi),意思是“四部密续”。汉语最初译为“四续”;后为方便理解,又改译为“医方四续”[b]或“四部医典”。又音译为“居悉”等。[1]:2

རྒྱུད་བཞི་实为简称,书名全称为བདུད་རྩི་སྙིང་པོ་ཡན་ལག་བརྒྱད་པ་གསང་བ་མན་ངག་གི་རྒྱུད་(bdud rtsi snying po yan lag brgyad pa gsang ba man ngag gi rgyud),意为“甘露精要八支秘密诀窍续”。其中“八支”(ཡན་ལག་བརྒྱད་པ་,yan lag brgyad pa)是来自印度阿育吠陀之概念,指由八个领域所组成的医学。[1]:3,4

作者[编辑]

《四部医典》究竟是一部从印度传来的佛经,还是一本藏地凡人所创作的医学著作,长期以来多有争议。目前一般认为,《四部医典》是藏医学家的创作,不存在梵文原本。书中许多内容受到古印度医学影响,但也存在古印度医学中没有的医学知识,如受到古代汉族中医学影响的脉诊,以及来自藏人自己医疗实践经验的胚胎学。[1]:184-186

具体而言,《四部医典》最初于吐蕃王朝时期由老宇妥·云丹贡布写成,之后秘密藏在桑耶寺内约三百年。12世纪中叶,老宇妥的十三世孙小宇妥·云丹贡布得到此书,然后重新整理、修订、注解。今本《四部医典》就此定型。[1]:11

内容[编辑]

“曼唐”系列中的人体胚胎发育图,对应《四部医典》第二部第二章“身体形成”

《四部医典》以药师琉璃光佛的两个化身心生仙人和明智仙人问答的形式写成。[1]:26全书有四部:

根本医典(རྩ་རྒྱུད་,rtsa rgyud),共6章,从藏医哲学出发,介绍关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医疗的总体思想。

论说医典(བཤད་རྒྱུད་,bshad rgyud),共31章,深入阐发第一部,介绍人体构造、病痛成因、身体保健、药物性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内容。

秘诀医典(མན་ངག་རྒྱུད་,man ngag rgyud),共92章,介绍各种临床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法。

后续医典(ཕྱི་མ་རྒྱུད་,phyi ma rgyud),共27章,介绍诊断方法、用药配合以及外治法等内容。[2][3]

《四部医典》基本理论的核心是认为人体内有三大因素:隆(རླུང་,rlung)、赤巴(མཁྲིས་པ་,mkhris pa)、培根(བད་ཀན་,bad kan)。隆对应风,性寒,主气;赤巴对应火,性热,主肝胆;培根对应水和土,性黏湿,主痰液。这三种因素的平衡与否就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在诊断方面,采用望、闻、触三种办法,其中包涵脉诊和尿诊。在治疗方法上,首先调节饮食和起居,然后再采用药物治疗和外治法(放血、艾灸、药浴等)。《四部医典》特别在胚胎学方面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将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以週为单位进行精密的分析,其成果在同时期世界各医疗体系中处于领先水平。[4][2]

影响和流传[编辑]

“曼唐”系列中的诊断方法树喻图,对应《四部医典》第一部第四章“识病要点”,从左到右三根树干分别为望、触、闻

《四部医典》奠定了藏医学的基础。传统藏医教育以《四部医典》作为核心教材和学位考核用书。[2]

《四部医典》影响力巨大,但其成书时代较早,所用语言为古典藏语,又使用韵文形式,文句为适应格律而更加晦涩。因此,后代藏医学家做了大量的注释工作。第一部重要注疏出自苏喀·罗哲杰布(ཟུར་མཁར་བློ་གྲོས་རྒྱལ་པོ་,zur mkhar blo gros rgyal po)。他在阅读藏医南方学派创始人苏喀·娘尼多吉(ཟུར་མཁར་མཉམ་ཉིད་རྡོ་རྗེ་,zur mkhar mnyam nyid rdo rje)的笔记时,得知当时流传的《四部医典》在传抄中已日渐失真,于是四处寻访,终于找到了小宇妥亲手抄写、注释的《四部医典》,在此基础上进行校订,并于1546年在扎塘(གྲ་ཐང་,gra thang)地方刊行,是为《四部医典》最早的校阅本和最早的木刻本。之后他又花费四年时间进行注释,写成《祖先言教》(མེས་པོའི་ཞལ་ལུང་,mes po'i zhal lung)。[5][2]

《四部医典》的另一部重要注疏出自曾担任第巴二十多年的桑结嘉措(སངས་རྒྱས་རྒྱ་མཚོ་,sangs rgyas rgya mtsho)。他在对不同版本的《四部医典》及注释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写成《蓝琉璃》(བཻཌྰུརྱ་སྔོན་པོ་,baid'urya sngon po),为《四部医典》最详尽、权威的注释本。同时他还召集著名画家,绘制了79幅医学挂图“曼唐”(སྨན་ཐང་,sman thang,“医学唐卡”),作为《四部医典》和《蓝琉璃》的图解。[6]

翻译[编辑]

18世纪时,《四部医典》和《蓝琉璃》传入蒙古人地区,翻译为蒙古文,影响了蒙医学的理论和发展。[4]

1982年,第一部中文版全本《四部医典》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版本由李永年根据扎塘本译出,译文采用偈文形式。1987年,第二部中文版全本《四部医典》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版本由马世林等人根据青海塔尔寺藏本译出,译文采用白话文形式。[7]有研究者认为,这两个中译本都有相当数量的不准确之处。[8]

西方世界对《四部医典》的了解始于匈牙利藏学家乔玛。《四部医典》先后翻译为英语、俄语、德语、日语,但均为节译本。[9]

珍本[编辑]

2018年,拉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所藏的四种木刻本和一部手写本《四部医典》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c]。四种刻本分别为1546年扎塘版,1640年达旦版,1662年甘丹平措林版,1892年药王山版。前三个刻本均已绝版,其刻板均毁于文化大革命。手写本为1942年的金汁抄本。[10][11]

注释[编辑]

^ 下文中藏文后的斜体拉丁字母均为威利转写,无特殊情况不再注明。

^ “医方”指五明之一的医方明(གསོ་རིག་,gso rig)。

^ 不同于《国际世界记忆名录》。

参考文献[编辑]

^ 1.0 1.1 1.2 1.3 1.4 蔡景峰,洪武娌. 《四部医典》考源. 郑州: 大象出版社. 1999. ISBN 7-5347-2223-3.

^ 2.0 2.1 2.2 2.3 罗秉芬,容观澳. 藏族医学经典巨著《四部医典》. 张公瑾 (编). 民族古籍研究(第3辑).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153–167.

^ 宇妥·元丹贡布等. 四部医典. 李永年 译.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

^ 4.0 4.1 丹曲. 简述藏医学名著《四部医典》及其影响.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7, (06): 88–91.

^ 图布旦,本考. 杰出的藏医药学家苏喀·罗哲杰布. 中华医史杂志. 1994, (02): 108–110.

^ 夏德芬. 《四部医典》研究文献综述.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3): 34–37.

^ 达瓦次仁. 浅谈藏医古籍文献翻译概况. 西藏科技. 2018, (11): 22–24.

^ 李多美. 评《四部医典》译注本. 西藏研究. 1989, (03): 146–148.

^ 洪武娌,蔡景峰. 国外研究西藏医学概况评述. 西藏研究. 1990, (01): 112–124.

^ 《四部医典》《南洋华侨机工支援中国抗战档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中国档案报 (北京). 2018-06-11.

^ The Four Treatises of Tibetan Medicine (2018). mowcapunesco.org. The Memory of the World Committee for Asia/Pacific. [2019-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英语).

查论编西藏自治区主題拉萨市(自治区首府)、印度达兰萨拉(西藏流亡政府所在地)历史概述

年表

欧洲人在西藏的探险史(英语:History of European exploration in Tibet)

護照史

货币史

藏尼银钱贸易

攝影史

分期

史前(新石器时期)

象雄

吐蕃

年表

与唐朝关系

分裂时期

臣民大反叛

古格王朝

与宋朝关系

蒙古入侵

元朝统治

宣政院

薩迦派

帕木竹巴

仁蚌巴

夏瑪巴

噶玛巴

藏巴汗王朝

与明朝关系

和硕特汗国

甘丹颇章

格鲁派

清朝统治

清朝征服西藏

駐藏大臣

藏區分治

清朝藏軍

川軍入藏

1912-1951年

與民國關係

第一次驅漢事件

藏军

西姆拉條約

康藏边界纠纷

第二次驅漢事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统治

昌都战役

十七条协议

解放军进驻西藏

七萬言書

抗议和骚乱(英语:Protests and uprisings in Tibet since 1950)

1959年

1989年

2008年

2012年

地理

植物

湖泊

山脉

喜马拉雅山

洛子峰 / 章子峰

南迦巴瓦峰

唐古拉

河流

雅鲁藏布江

大峡谷

绒布冰川

青藏高原

羌塘

自然保护区

峡谷

传统地区

安多地区

康區

乌思藏

政治

西藏自治区

政府

党委

人大

人大常委会

政协

外事办

领导人

西藏君主

吐蕃君主

自治区主席

自治区党委书记

藏人行政中央

议会

名称

对外关系(英语:Foreign relations of Tibet)

檀越关系(英语:Patron and priest relationship)

藏印关系(英语:India–Tibet relations)

中情局西藏项目

人权

LGBT权益

藏独

农奴

西藏问题

经济

邮票和邮政史

货币史

藏币

西藏交通

青藏铁路

川藏铁路

拉日铁路

拉林铁路

青藏公路

川藏公路

拉萨贡嘎机场

旅游业

社会

教育

语言

宗教

藏傳佛教

达赖喇嘛

班禅喇嘛

拉姆拉错

轉經筒

煨桑

金瓶掣籤

苯教

汉化

社会阶层

藏族

羌巴(英语:Changpa)

由牧族(英语:Yolmo)

海外藏人

姓名

文化

艺术

历法

饮食

国徽

节日

旗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达(礼敬围巾)

文学

吐蕃大事纪年

吐蕃贊普傳記

格萨尔王传

倉央嘉措詩歌

作家(英语:List of Tibetan writers)

音乐

藏学

藏医

四部医典

分类

查论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的展示文物及明星守护人第一季 · 第二季 · 第三季 · 展演季国家宝藏·国宝音乐会 · “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第一季故宫博物院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李晨

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

王凯

石鼓

梁家辉

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

段奕宏

云梦睡虎地秦简

撒贝宁

曾侯乙编钟

王剛

河南博物院

妇好鸮尊

刘涛

賈湖骨笛

蔡国庆、蔡轩正父子

云纹铜禁

雷佳音

陕西历史博物馆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马苏

杜虎符

刘奕君

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壁画

郭涛

辽宁省博物馆

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

陈晓

铜鎏金木芯马镫

关晓彤

万岁通天帖

宁静

湖南省博物馆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

何炅

辛追墓T形帛画

雷佳

皿方罍

黄渤、王嘉

上海博物馆

商鞅方升

黃磊

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

那英

大克鼎

易烊千璽

浙江省博物馆

宁波万工轿

任重

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

孙淳

玉琮

周冬雨

南京博物院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秦海璐

坤舆万国全图

張晨光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袁弘

第二季故宫博物院

樣式雷建築燙樣

王菲

李白草書《上陽臺帖》

翟天临

金瓯永固杯

黎明

广东省博物馆

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

胡杏兒

宋金項飾

岳云鹏

金漆木雕大神龕

肖央、刘昊然

河北博物院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王劲松

彩绘散乐浮雕

宋佳

長信宮燈

蒋雯丽

四川博物院

制盐画像砖

王洛勇

格萨尔唐卡

多布杰、蒲巴甲、索朗卓嘎

后蜀残石经

郑凯

云南省博物馆

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

李光洁

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

佟大为

聂耳小提琴

张若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绢衣彩绘木俑

佟麗婭

伏羲女娲图

尼格买提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蓝天野

甘肅省博物馆

铜奔马

黄轩

驛使圖畫像磚

杜淳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吴磊

山东博物馆

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

王学圻

战国铜餐具

林心如

明衍圣公朝服

鹿晗

山西博物院

侯马盟书

韩童生

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

潘长江、蔡明

木板漆画

罗晋、唐嫣

第三季故宫博物院

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

靳东

金嵌珍珠天球仪

张子枫

午门

冯小刚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跪射武士俑

沈腾

秦陵铜车马

陈建斌

青铜仙鹤

富大龙

布达拉宫

法王洞文成公主像

杨紫

《四部医典》布达拉宫版

仁青頓珠

《清代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

郭麒麟

孔子博物馆

三圣像

朱广权

《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

涂松岩

商周十供

于谦

敦煌研究院

《鹿王本生图》

辛柏青

敦煌遗书《归义军衙府酒破历》

張鈞甯

莫高窟第220窟

俞灏明

西安碑林博物馆

石台孝经

李乃文

昭陵六骏

趙文卓

颜氏家庙碑

许还山

殷墟博物馆

陶三通

贾乃亮

亚长牛尊

吴樾

YH127甲骨窖穴

張信哲

三星堆博物館

金杖

刘浩存

青铜纵目面具

大张伟

一号青铜神树

張晉

苏州博物馆

真珠舍利宝幢

蔣欣

文衡山先生手植藤

郭晓东

微缩明式家具

邓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