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地理著作《方舆胜览》有记载:“琼山在本县。有琼山、白玉二村,其石皆白,似玉而润。种薯其上特美,所产槟榔其味尤佳。州以此山而得名。” 很多人都知道,“琼山县”是在唐代诞生的一个地名,因一座名为“琼山”的山岭而得名,海南别称“琼”的渊源在此。

如今,“琼”仍是海南的别称,不过单用“琼”字指代海南并非现代才有,在古代早已有之。《方舆胜览》中有援引北宋钱易《洞微志》的说法:“李守为承旨,奉使过海至琼。”明代海南名贤王佐在《平黎记》也有这样的说法:“十五年冬腊,王师驻琼,谋于有众。”“琼”在以上描述中意指“琼州”,也即海南岛,这是一种简称。

明代王佐修志书名曰《琼台外纪》,唐胄修志书则称为《琼台志》,这两部都是海南地方志,书名的“琼台”所指皆为“琼州”,也就是海南的别称。

在明正德《琼台志》的“郡名”章节中,列出了“琼台”,同时也诠释了“琼台”这一名称的由来:“琼台,《方舆胜览》:在府治之前谯楼下临放生池。《一统志》:盖琼唐置都督府、宋置琼管安抚都监,台盖当时所名。”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又有记载:“琼台,在府治前。唐设置都督府,宋置琼管安抚都监,皆称台。”“琼台”是宋代海南置琼管安抚都监时的一处官方场所,为当时海南地区最高长官的办公地,位于琼州府衙之前,这种长官办公地当时往往以“台”称之,海南别称“琼”,机构名为“琼管安抚都监”,因此有“琼台”之名。同时,因为“琼台”在当时的地位很高,因此后来渐渐演变成海南的别称。

在明正德《琼台志》的“郡名”章节中,“琼管”是与“琼台”并列的一个郡名。“琼管”诞生于唐代,后来也成为海南的别称,宋代苏辙有《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诗:“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关于“琼管”的由来,一般有两个说法:宋代熙宁间琼州设琼管安抚司,“琼管”由“琼管安抚司”而得来;唐代时已经有“管”之称,《唐书》称“懿宗立,表为琼管五州招讨使”,“琼管”诞生于唐代。不管是何种说法,“琼管”都是当时人们对海南地区最高行政机构的尊称,后来渐渐演变为海南的别称。

除了琼台、琼管,海南古代还有琼崖、琼海、琼郡、琼岛等等别称,这些别称都是由“琼”衍生而来,始终不离“琼”这一个本源别称。

儋崖、朱耶:由古代行政名称演变而来